旧站栏目

    旧站栏目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人才培养 -> 成果展示 -> 正文

      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典型案例①丨构建工匠之师新体系 打造技工师资新样板

      时间:2024-07-13点击数: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源动力,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持续健全机制、优化政策、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凝心聚力引才育才,多措并举用才留才,为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案例背景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校正向省一流技师学院大步迈进。师资队伍质量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办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建设一流院校的必备资源,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证。学校“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大卓越人才引培力度,通过搭建平台、创新载体、项目牵引,建立大师名师工作室、国内协作、国际化培养等途径培养教学名师、金牌教练、浙江大工匠等一批卓越领军人才。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人才队伍顶层设计不够完善。人才队伍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发展平台、完善的配套体系。在学校人才队伍顶层设计中,缺乏各环节的关联性,并没有形成统一整体的系统性工程,导致人才队伍无序建设,无法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二是人才队伍辐射效应不够明显。学校人才队伍存在培育与使用相脱节现象,“重培养、轻使用”,而且人才队伍存在主观能动性不足、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人才队伍辐射引领效应。三是人才队伍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学校人才队伍中,主要围绕专业建设、技能竞赛、人才培养等工作开展,但在具体落实中,按部就班执行较多、主动创新谋划较少,教学实践较多、提炼成果较少,技术技能较好、科学研究较少,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措施

      学校始终坚持以“匠德”、“匠教”、“匠产”、“匠研”为引领,树立“德”是正师之身,“教”是立师之本,“产”是大师之名,“研”是名师之道。通过构建以德为主线,拓宽四种引才渠道,搭建三个发展平台,推进五大培育工程,创新人才队伍“1435”培养体系,形成技工院校人才队伍发展新样板。

      1.建立工匠师德品牌,技工师德模式先行先试。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将践行工匠精神融入技工教育实践中来。一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师德评价体系,通过出台《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工匠师德的行为标准及提升举措,为培养师德高尚的工匠之师指明方向。二是将工匠活动融入师德活动载体,依托交通廉政教育月、工匠精神活动周等平台,深入宣传工匠师德内容,牢固树立工匠师德信念。两年来,组织工匠廉政活动52场,创作工匠师德作品76件,开展工匠宣讲活动25次,初步形成工匠师德创建体系。三是将大国工匠融入师德先进评选,为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先进典范示范引领作用,众多技术能手、技能大师获评学校最美人物,树立工匠精神榜样,培养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工匠之师”,与学校“厚德精艺”校训校风相得益彰。

      2.探索精准引才渠道,技能人才引进破旧立新。人才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源头活水,通过广聚英才筑牢队伍根基,通过精准引才破除招聘瓶颈。一是搭台引才,精准引进工匠大才。学校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将工匠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对象,精准对接行业企业、世赛国赛,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落实“三个优先”培育计划,即优先安排各类高层次交流活动,优先享有申报高层次课题项目,优先享受教育教学需求,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制度留人。近两年,学校引进2名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专业技能发展中起到支柱作用。二是项目引才,精准聘请专家里手。学校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柔性聘请职教名家、资深大家、行业专家等担任顾问、名誉院长,指导学院发展、专业建设等工作。两年来,学校柔性引进职教名家欧阳河等9名专家担任学校顾问,依托项目建设,制定指导计划,确保工作实效。三是发展引才,精准开展招聘工作。学校以机构编制改革为契机,依托编制扩充,开展报备员额制招聘。结合学校区域位置、发展定位,精准制定招聘对象及条件,主要引进行业技术骨干及高学历毕业生为主,通过社会招聘与校园招聘相结合的模式,突破人才招引难题。2023年,学校引进高素质青年人才55名,有效的解决区域位置不利、人才虹吸效应不佳的问题,保障人才队伍的发展。四是合作引才,精准聘请企业兼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可以有效弥补学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市场需求不清等问题,通过学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企业教师工作站、校外实习基地等资源,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进校宣讲、授课、技术指导、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工作,搭建学校与企业、市场的沟通桥梁,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社会实践。学校目前兼职教师库96人,涵盖学校所有专业和部门,支撑学校专业建设发展。

      3.搭建协同发展平台,队伍成长路径践行渐宽。平台搭建是人才队伍成长的重要支撑,学校高度重视平台创设,确保人才队伍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调机构,专设教师发展中心。依托中心,全面统筹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发展各项工作。通过出台《教师发展中心运行管理办法》,以助力教师成才为目的,有序开展教师培训、研究交流、咨询服务、专题讲座等工作。通过专设机构,有效解决教师队伍培养职责不清、规划不明、过程不实、结果不祥等问题。近两年,学校制定20余项培训计划,组织各项活动70余场,参加各类培训1614人次,学历、技能提升102人,中心成效显著,有力支撑队伍成长。二是创平台,增设校级团队工作室。学校为解决省市级教师团队工作室数量较少、覆盖面不广、辐射能力不强等问题,出台《教师团队建设管理办法》,依托校内名师大师,遴选校级教师团队,以点带面,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2022年,学校遴选新增9个校级教师团队工作室,100余名教师参与团队建设。经过一年建设,1个团队获批市级教师团队工作室,成功完成7项一体化教学改革、6项省市级课题申报、10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25人国家省级大赛获奖、15人技术能力提升,实现团队重点工作有实效、教学改革有突破、专业辐射有影响、科研项目有创新、团队培养有力度,形成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三是谋创新,力争博士后工作站。技工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前沿阵地,不仅需要大量的工作实践,也需要技术理论支撑。为解决技工院校技术研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学校紧紧依托高层级研究平台,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突破技术瓶颈难题。2023年4月份,依托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获批省博士后工作站,并成功引进西安交通大学智能制造专业博士1名,基于区域产业,结合学校智能制造专业情况,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速高精度轴承系统动态特性与测试技术研究》项目,探索解决专业培养与加工制造中存在的“卡脖子”难题。同时,学校依托平台,组建博士后工作项目研究团队,让学校骨干教师参与项目研究,并由博士指导团队成员开展专业建设、项目研究、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工作,有效提升团队科研创新能力。进站以来,博士开展主题讲座4次,指导发表论文2篇,指导申报课题1项,博士后工作站运行效应初显。

      4.推进人才五育工程,工匠强师培养优质高标。学校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师提升、一流团队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带头人培育、名师大师引领等五大工程。出台《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通过校内外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企业教师工作站、企业学院等平台,开展“轮岗式”、“规培式”一体化培训,确保专业教师全面达到一体化教师认定标准,近两年,学校组织205名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一体化教师达到295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5%,专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1%。学校出台《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案》,全面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注重师徒传承,通过在师德文化、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科研水平、德育工作等方面指导,有效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素养,近两年,学校安排98名优师名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青年教师成长明显、实效突出。通过出台《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方案》,通过有计划开展培训,注重专业实践,培养遴选校级专业带头人10名,省级专业带头人4名,有效的起到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学校注重名师大师培育与使用,新增国家、省、市级技能名师大师35人,名师大师队伍规模效应明显,并多次邀请名师大师进行讲座培训、比赛指导等活动,辐射效应日趋显著,教师团队成长迅速。

      四、创新点

      1.“匠心”融合创新品牌建设。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形成基于工匠精神为支撑的师德建设体系,在广大师生中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真正实现“道技合一”,逐步形成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师德品牌。

      2.“匠研”提升搭建成长平台。学校专设教师发展中心,创设教师团队工作室,争设博士后工作站,这是学校紧跟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创新突破,是推进科教融汇的一次有益探索,一方面为学校培育高水平师资团队搭建了优质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助力解决行业企业重难点问题,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3.“匠师”培育引领教学改革。搭建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通过校内外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企业教师工作站、企业学院等平台,实施“双百”培养计划;依托一体化教学改革,确保专业教师胜任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班级管理、一体化设备维护,并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技术改造、一体化资源开发、技能竞赛等工作,全面助力一体化教学改革,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培养样板。

      五、推广应用

      一是工匠师德建设推广应用。学院结合工匠师德品牌建设,申报《新时代背景下技师学院清廉校园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课题,课题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报送市直机关党委评选优秀党建课题,为同类院校创建清廉校园提供参考模板,形成较广的辐射作用;二是博士后工作站辐射引领。学校作为省内较早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单位,在建设运行中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验,建设运行工作多次与金华技师学院、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杭州技师学院进行分享交流,取得较好效果。学校博士后工作站建设运行工作多次在《浙江职成教网》、《潮新闻》、《金彩云》、《交通旅游导报》及交通厅官网转载报道,影响力较广,成效显著;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经验推广。学校搭建的“1435”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吸引兰溪高级技工学校、缙云高级技工学校、磐安县职业教育中心等多批院校交流学习,可为兄弟院校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