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旧站栏目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人才培养 -> 成果展示 -> 正文

      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典型案例⑤丨创建“五育并举、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交通名匠

      时间:2024-09-11点击数:

      一、案例背景

      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劳动大军的重任,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技工院校在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中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新要求,人才培养既体现五育并举的共性要求,又突出职业劳动教育的类型特色是技工院校乃至技工教育改革需思考的问题。本案例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口,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确立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根本遵循地位,如何根据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支柱。二是如何按照五育并举的逻辑制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既体现五育并举的共性要求,又突出职业劳动教育的类型特色,实现教育共性与职业教育个性的有机统一。三是根据德智体美劳的内涵特点,提出各自的有效培养途径,解决怎样五育的问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主要措施

      1.构建了以职业劳动教育为特色的“五育并举、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以培养模式生命周期为依据,从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方面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构思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遵循国家教育方针规定,以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问题”的论述为核心要件,建构了“五育并举、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图1所示)。

      图1 “五育并举、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立德树人”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工学一体、服务国民”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工学一体、服务国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职业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

      2.创造性提出了“五育并举”的16个关键领域。首先,界定“德智体美劳”概念。提出:“德”定方向,旨在涵养德性,追求意志行动之理想,简称“善”,是其他各育的灵魂与方向,居于各育之首。“智”长才干,旨在养人心智,追求认识真理之理想,简称“真”,为其他各育发展的前提与智力基础。“体”健身躯,旨在强健体魄,追求体魄强健之理想,简称“健”,为其他各育发展提供生理基础。“美”塑心灵,旨在陶冶情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追求情感发展之理想,简称“美”,为其他各育发展提供心理情感支持,是德智的桥梁及各育的内在动力。“劳”助梦想,旨在教人劳作,将德智体美充分展现和运用,为其他各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追求富强生活之理想,简称“富”,是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根本途径。其次,对五育内涵进行二次开发,演绎出德智体美劳教育的16个关键领域。从发展和教育两个维度分析“德智体美劳”,从学生五个方面发展的逻辑分析延伸到五个方面教育的逻辑分析,形成了“五育并举”的教育逻辑,并确定了16个关键领域(如表1所示)。

      再次,细化五育目标,将德智体美劳各育转化为培养规格要求。按照五育逻辑,将五育并举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对每一育提出不同层次目标要求,使人才培养规格与五育要求一一对应,完全匹配。

      3.构建以职业劳动教育为特色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首先,改变课程设计理念,实现由“能力本位”向“立德树人”转变。将能力本位课程框架与五育并举课程框架进行对比分析(见表3),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培养途径进行“五育并举”一体化设计,确保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解构基于能力本位的公共课、专业课设置逻辑,创建五育并举课程框架。明晰职业院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任务,如图2所示。

      图2 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设置内容

      再次,做好课程整合工作,形成以职业劳动为特色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凡是5个教育方面16个关键领域都要有课程支撑,凡是与关键领域无关的课程都删除,凡是上级文件规定开设的课程都按规定开设”的方法,建成了“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以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为例),如表4所示。

      4.探索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新模式。根据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5种不同类型教育的特点,按照教育方针中“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和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出五育课程实施新模式,具体解决了怎样五育的问题。如表5所示。

      5.开发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标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需通过实际实施、运行才能检测它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产生人才培养效益。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学校设计了12条运行标准。其中7条是最根本的,体现了与其他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用*号表示;另外5条标准反映了培养模式的最佳实践,作为补充标准(见表6)。

      四、创新点

      一是建构了“五育并举,学劳一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回答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解释和指导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和对外交流提供可参考工具。

      二是从德智体美劳的内涵出发,对教育的5个方面进行二次开发,演绎出教育的16个关键领域,为五育并举落地和课程开设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解构了公共课、专业课的设置逻辑,创建了以职业劳动教育为特色的五育并课程体系,实现了五育并举共性与职业劳动教育个性的辩证统一。

      三是根据德智体美劳各育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理实结合、教练赛、活动中心、学劳一体等五条对应的培养途径,进一步提高了课程的育人实效。

      四是开发了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标准,为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监督、诊断、改进与完善提供了有效测评工具。

      五、推广应用

      一是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交流分享。2022年9月,许云珍副校长代表学校在全国机械行业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作案例交流发言。12月,李忠跃校长在全省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研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2023年5月,在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与课程改革研讨会上,许云珍副校长代表学校作典型发言,引发与会的职业本科、高职高专和中职学校代表以及专家热议和关注。同时,该案例入选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与课程改革典型案例。

      二是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两篇学术论文。2022年8月,在《职教论坛》第38期8卷发表《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框架与建构---以打造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为例》一文。该文在2023年被金华教育局主办的《金华教育》全文转载。2023年7月,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20期发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动因、依据与框架》一文。两文的发表引发学者高度关注,并被多个微信公众号转发,平均不到一年时间,中国知网下载2883次,被引19次,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余祖光研究员、中国机械工业协会教育处赵俨处长分别对成果进行点评并提出完善建议。